• 首页
  • 新闻动态
  • 政策法规
  • 信用评价
  • 信用承诺
  • 关于平台
  • 登录 | 注册
信用研究
首页 - 信用研究

国办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 可通过接受培训等“修复信用”

发布时间:2019-07-22 | 来源:管理员

       在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养老托幼、城市运行安全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领域,如果企业及相关个人拒不履行司法裁判或行政处罚决定、屡犯不改、造成重大损失,有可能被永远逐出市场。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按照依法依规、改革创新、协同共治的原则,以加强信用监管为着力点,创新监管理念、监管制度和监管方式,建立健全贯穿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衔接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环节的新型监管机制,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

       文件提出了四大方面的具体政策,包括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加强事中环节信用监管、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和强化信用监管的支撑保障。

       探索建立全国统一信用报告标准  企业信用好可减少抽查频次

       在创新事前环节信用监管方面,《意见》提出要建立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在办理适用信用承诺制的行政许可事项时,申请人承诺符合审批条件并提交有关材料的,应予即时办理。申请人信用状况较好、部分申报材料不齐备但书面承诺在规定期限内提供的,应先行受理,加快办理进度。鼓励市场主体主动向社会作出信用承诺。支持行业协会商会建立健全行业内信用承诺制度,加强行业自律。

       积极拓展信用报告应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广泛、主动地应用信用报告。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报告标准,推动信用报告结果实现异地互认。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自愿注册机制。大力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信用较好、风险较低的市场主体,可合理降低抽查比例和频次,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

       开展失信联合惩戒  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

       在完善事后环节信用监管方面,《意见》提出要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认定机制。有关部门依据在事前、事中监管环节获取并认定的失信记录,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制度。

       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加快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领域的失信联合惩戒机制,从根本上解决失信行为反复出现、易地出现的问题。重点实施惩戒力度大、监管效果好的失信惩戒措施,包括依法依规限制失信联合惩戒对象股票发行、招标投标、申请财政性资金项目、享受税收优惠等行政性惩戒措施,限制获得授信、乘坐飞机、乘坐高等级列车和席次等市场性惩戒措施,以及通报批评、公开谴责等行业性惩戒措施。

       坚决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以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养老托幼、城市运行安全等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直接相关的领域为重点,实施严格监管,加大惩戒力度。对拒不履行司法裁判或行政处罚决定、屡犯不改、造成重大损失的市场主体及其相关责任人,坚决依法依规在一定期限内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直至永远逐出市场。

       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建立健全责任追究机制,对被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的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对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实际控制人进行失信惩戒,并将相关失信行为记入其个人信用记录。

       建立信用修复机制  运用大数据发现违法违规线索

       文件指出,要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失信市场主体在规定期限内纠正失信行为、消除不良影响的,可通过作出信用承诺、完成信用整改、通过信用核查、接受专题培训、提交信用报告、参加公益慈善活动等方式开展信用修复。修复完成后,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程序及时停止公示其失信记录,终止实施联合惩戒措施。加快建立完善协同联动、一网通办机制,为失信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的信用修复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向失信市场主体提供信用报告、信用管理咨询等服务。

       文件强调,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对信用监管的支撑作用。依托国家“互联网+监管”等系统,有效整合公共信用信息、市场信用信息、投诉举报信息和互联网及第三方相关信息,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信用监管数据可比对、过程可追溯、问题可监测。鼓励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依法依规与大数据机构合作开发信用信息,及时动态掌握市场主体经营情况及其规律特征。充分利用国家“互联网+监管”等系统建立风险预判预警机制,及早发现防范苗头性和跨行业跨区域风险。运用大数据主动发现和识别违法违规线索,有效防范危害公共利益和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违法违规行为。鼓励通过物联网、视联网等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执法监管效率,实现监管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减少人为因素,实现公正监管,杜绝随意检查、多头监管等问题,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减少对监管对象的扰动。(程婕)

最新发布
更多
  •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理解分歧及其辨析
  • 加快“信用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一市三省共同推进
  • 公共文化服务如何匹配“宅生活”?
  • 以创新精神探索“信用修复”
  • 用承诺代替证明 用信息跑代替群众跑
  • 国办深入开展失信联合惩戒 可通过接受培训等“修复信用”
  • 新型信用监管机制新在哪
  • 商业保理专业委员会等联合发布《保理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 2018年银行业“负重”持稳 2019年关注理财公司等四大方向
  • 研究:关于国家社会信用立法的思考与建议
热门关注
  • 解读《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的意见》...
  • 《关于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意见》
  • 《商务信用联合奖惩对象名单管理细则》
  •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 《工商总局等十部门发布严肃查处虚假违法广告维护良好广告市场秩序工作方案》
友情连接
  • 政府部门
  • |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 更多>
  • 行业协会
  • | 中国质量协会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 |中国包装联合会 |中国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 |中国商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联合会 |
  • 更多>
联系方式
  • 电话:4008031576
您是第:959283 位访问者,今日共有 1161 位用户访问了本站

|首页| 新闻动态|政策法规|信用评价|信用承诺|关于平台|

Copyright © 2005-2018 yonghu.org.cn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05018279号-2